第234章 在大唐当兵的日子-《大唐第一主播》
第(2/3)页
否则就要摊上“顶撞官长”的罪名,吃不了兜着走。
大唐军队里的纪律非常森严,比之于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。
军队里是典型的官大一级压死人,官长的权威那是百分之百绝对的。
顶撞官长违抗军令,那是重罪!
非如此,无法做到“令行禁止”。
晚饭是粟米混着糜子起煮的粥,每人再加一勺酱菜。
军队里的晚饭就这样,只能吃稀的而且不能吃得太饱。
否则晚上睡不安稳影响第二天的体力。
李行周来了大唐还真没吃过这么粗劣的饮食,但饿了吃什么都香。
到最后都想把这碗从中间劈破了舔个干净。
大家都是一身臭汗脏兮兮,想洗澡?免谈!
水是军队里的珍贵资源,水车随军而走,水都是限量供应只供饮用。
除非是高级的军官,否则行军在外半年不洗澡那太正常了。
除非军队傍水驻扎,一般的军士才有机会到河里洗个澡洗一洗衣服。
行军之苦,这才揭开了冰山之一角。
大唐现在是很富庶,每个从征健儿的口粮能够达到每日两升米的标准。
这两当然是换算之后得来的结果,军队里所有的军粮都换算成米来计算。
每人每天两升米,听起来能撑死人。
但实际执行下来,却未必如此。
军中的军粮是以粟米为主、糜子(黍米)为辅。至于白麦面和白大米。
在大唐时代还只是贵族的主食。
到了军队里也不是普通军士轻易就能吃得到的。
一般只供军官。
除了主食,军队里的军粮还包括酒、肉、醋、酱、茶和盐这些东西。
酒是利于保存不易发酸的果酒,军队里也有酿酒师随军而行。
按规矩是每人每天有一斤酒的指标,但除了军官平常没人能够喝上酒。
一般是战前总动员再不就是打了胜仗以后,普通的士兵才能喝点酒。
肉是腌制的酢肉或者风干的脯肉,按标准来说每人每天有一斤的肉可以吃。
同样的,除非是军官或者战前再不胜利之后,否则很难吃上肉。
每天实际上分到每个士兵碗里的有二两肉算不错了。
李行周他们今天吃的军队里的第一顿饭。
就只放了几勺子猪油,根本没有肉。
在军队里,想要吃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。
盐、茶、醋、油这些全是按人等份每日限量供应。
军队里的马是珍贵无比的资源。
马料是由苜蓿、黄豆和粟米的混合物。
光吃青草那是要跑肚拉稀害病的。
马比人要吃得好,一匹马要抵得过六个人的口粮。
……
李行周深刻明白了一件事情——打仗,打的就是综合国力。
向他那种雪夜下鄯州的只能流传于市井之中。
真正的名将,就是薛讷、黑齿常之那种动拽二三十万的规模。
韩信带兵,多多益善。
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。
十万大军人吃马嚼,每天的开销都是惊人的数字。
因此兵法中说“善用兵者役不再籍、粮不三载、取用于国、因粮于敌”。
每一场战争都是国力的大损耗和国民的大负担。
能够在敌人那里取用一斤粮草,相当于为国力节省二十斤粮草的开销。
相反,一战战败,所有的粮草辎重都将失于敌手,自己国力大衰而助长了敌军之势。
这就等于是削弱了自己的国力而助长了敌国的实力。
战争直接关乎民生与国运。
所以,兵者是“民之司命”。
另外,大唐的普通士兵干着比奴隶还累的活儿,提着脑袋上前线玩命,生活上却很艰苦。
很多人都是奔着那一点军饷或是战后得爵受赏来的。
其中能有多少人是奔着“为君效力保疆卫国”的理想来的,真不知道。
显然,不能指望这些文化水平低劣的农民和流民、奴隶能有这么高的思想觉悟。
这些普通的士兵要求不高,平常能够吃得好一点就很满足了。
能够拿到军饷、立功之后的赏赐能够兑现,是他们最大的期盼。
第(2/3)页